近日,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登录农业经济与管理创新团队在国际农经领域权威期刊《Agricultural Economics》发表了题为“Do place-based policies impact residents’ nutrient intake? Evidence from China”的研究成果,文章揭示了区位导向性政策对居民营养摄入以及短期和长期健康结果的影响。博士生杨洋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天军教授和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博士黄腾为论文的共同作者。
区位导向性政策(Place-based policies,PBPs)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大量文献探讨了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中PBPs对居民收入、工作机会、房价等维度个体福利的影响。然而,关于PBPs对居民营养摄入层面会产生何等影响,尤其在面临饮食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中仍未得到深入探讨。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利用1991年至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PSM-DID、IV等方法,分析了PBPs与居民营养素摄入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潜在的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PBPs对居民总能量、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具体来看,相较于远离PBPs的居民,临近PBPs居民的每天总能量摄入高出约49.4大卡,脂肪摄入量高出约3.4克(约每日额外吃一个鸡蛋或多喝100毫升牛奶),蛋白质摄入量高出约1.3克。研究进一步发现,PBPs主要通过促进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优化食物环境和提高居民饮食知识等渠道来实现营养摄入的增加。此外,PBPs的营养效应在男性、高收入群体、高教育水平群体、城市居民中、加入WTO后更为明显。
进一步,本研究探讨了PBPs营养效应的短期和长期健康结果。结果表明,PBPs与提升居民自评健康水平和降低脂肪摄入不足的概率相关。与此同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PBPs在样本期间造成了普遍担忧的营养过剩或营养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本文对评估区位导向性政策的政策效果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以及对研究发展中国家营养转型提供了有益启示。
经管学院任彦军教授为该研究提供了技术帮助,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部农业市场培育与开放研究”(71933005)以及国家社科基金“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链韧性的理论与机制研究”(22VRC152)的资助。